首页 > 热点 >

视焦点讯!越南高考现中文题,背后故事不简单 | 新京报专栏

发表时间:2023-07-05 08:26:25 来源:互联网

不仅在传统“汉文化圈”,在美、欧、中东、俄罗斯等地,汉语的用途和普及度也在迅速扩大。
▲越南高考的中文题引热议。图/网络截图
| 陶短房

7月3日,#越南高考的中文题#话题冲上热搜,引发国内广泛关注和议论。

其实这是越南大学招生的外语水平测试试卷,这种外语水平测试除了汉语,还有其他对越南而言是外语的语种,合格者会增加录取概率,但并非中小学必修课或“越南高考”的主要测试课目。

类似这样被列入“非必修外语类”大学入学测试范畴的汉语水平测试,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,且不少(如俄罗斯、加拿大)并非“中文圈”国家。只是越南北半部历史上曾有三次时间长短不一的“北属”时期,又曾长期以汉字为官方文字,加上东亚、东南亚国家普遍重视“高考”,因此才格外引人关注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越南北部古称“交趾”,属于汉文化圈;南部古称“占城”,属于高棉(柬埔寨)文化圈,尽管越南北半部的居民很早就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口语,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沿用汉字为书面文字,当地人称汉字为“儒字”,取其能表达儒学意义之意。

约在公元8世纪,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向民间普及。相对于上层,民间的汉语能力要差得多,而高度口语化、且发音与汉语大相径庭的越语,很难与经典表意文字的汉字一一对应,因此“词不达意”的现象层出不穷。

鉴于此,民间便出现了模仿汉字“六书”造字法,制造专门用于表达越南语音语意的“喃字”,并从13世纪起逐渐形成“上层用儒字、下层用喃字,两种文字都用于表达越语”的越南北方语言文字格局。

约自13世纪起直至19世纪,越南北方社会逐渐形成官方文书主要用汉字,民间文书主要用喃字,文学创作则两种文字兼用的格局。

甚至文学体裁也是汉、喃平行。如小说,既有使用汉字文言文创作、读上去几乎可以和中国明清文言小说相乱真的《南城游逸全传》,也有使用喃字创作,语言风格相对接近近代越南口语的《金云翘传》。

又如诗歌体裁,既有使用纯汉字和中文格律音韵,和中国近体格律诗如出一辙的律诗,也有使用喃字、越语口语,独具越南民族特色的本土格律诗体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越南自其李朝太宁四年(公元1075年)即模仿中国进行科举考试,从此成为“汉文化圈”中仿效中国建立科举取士制度的国家,且直到启定四年(公元1919年)才最终废除科举考试,比中国废除科举(公元1905年)还晚14年,可谓世界上最后废除科举制的国家。

越南科举考试长期模仿中国形式,在中国进入明清之后,也几乎同步地采用八股文、试贴诗等作为科举主要文体,以儒家典籍四书五经和特定的注释版本作为解答范本和评卷依据。

越南实际上早在近一千年前就引入汉字作为其“古代高考”的文字,且在当时还是“必修课”。在越南古都顺化,至今树立着82座越南进士碑,上面刻满了历朝历代越南进士的姓名——当然,用的都是汉字。

和同时代中国相比,越南古代“高考”有自己的鲜明特色。如殿试等高级别考试采用综合打分制,较当时中国的分等制更科学、更公正。又如自黎朝显宗永佑二年(公元1736年)后,越南就废除了科举中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的“三鼎甲”,这一年是中国清康熙元年,也就是说,在中国清朝大部分时间里,越南只有进士,没有状元。

17世纪,法国传教士罗德改用拉丁化字母拼写越语,因较“儒字”和喃字更方便拼写,这种拉丁化越南文迅速在下层推广。

18世纪末,法国开始对中南半岛进行殖民侵略,1885年完成了对越南的殖民化,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,“拉丁化越南文”也迅速后来居上,侵蚀着汉语、汉字的地盘。

公元1904年,越南科举加入法语和拉丁化越南文考试科目,但仍保留汉文为主科目。随着科举制的废除,汉字丧失了“古高考”这个最有力的倚靠,地位下降,而被称作“国字”的拉丁化越南文成为越南语文的标准文字。

尽管如此,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,越南仍有庞大的华人社区,这些华人社区仍通行中文,使用汉字,且辐射范围从原本的北越南发展到越南全境。

随着近年来越南“革新开放”,中越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越来越频繁,越南国内因就业、经商或兴趣而学习汉语、中文者,又明显增多起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越南民间仍保留着许多鲜明的汉文化习俗,这些习俗中又处处掺杂着汉字的痕迹。如一度被废除、如今又恢复的春节,越南人仍然流行贴春联和“福字”,这些都仍然要用汉字来写。

在越南北方许多古城,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文庙、武庙、佛寺、中式亭台楼阁,点缀其间的匾额、碑偈、楹联、题记,无一不是中文。

越南是中国本土以外,中国象棋最普及的国家,中国象棋的红黑32枚棋子,自然也是用汉字来书写的。此外,越南民间一直喜爱中国流行文化,大陆和港台许多电视剧、流行歌曲和综艺节目,都有翻译成越语和“国字”的版本。

不过,如果单论当代“高考”中的汉字“浓度”,越南反倒不如另两个国家——日本和韩国了。

韩国自1446年颁布用于替代汉字的《训民正音》(又名谚文),之后,汉字几经沉浮,近年来又因种种原因有所复兴,公务员考试、大学分别要求掌握1800至6000不等的汉字,这可是列入“必修”范畴的。

至于日语,尽管早已有了“假名”这种拼写符号,但汉字仍然大量出现在日本书面文字中,且越雅驯正规,汉字比例越高,因此日本高中古文课必修汉字,大学入学考试的古文科目也必考汉字。

笔者曾亲自做过一份1986年日本某大学的古文入学考卷,其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范文是韩愈的《祭柳子厚墓志铭》,难度并不低。

如今,作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,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、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,在国际上的“权重”也日益提高。不仅在传统“汉文化圈”,在美、欧、中东、俄罗斯等地,汉语的用途和普及度也在迅速扩大。

许多国家的高校已将汉语列入“参考外语”行列,对申请入学并申报“掌握汉语”的考生出卷考试。越来越多非“汉文化圈”国家、地区的大学开始引入类似英语GRE(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)、法语TEF(法语水平考试)的汉语水平考试(简称HSK)统一评分,作为评估考生是否满足“掌握汉语”的准入资质。

撰稿 / 陶短房(专栏作家)

编辑 / 迟道华

校对 / 刘越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东方产业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